超七成美企在华盈利丰厚
栏目:财经资讯 发布时间:2008-05-09
 
超七成美企在华盈利丰厚
 
    目前,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正不断增加,“悲观情绪”在蔓延。然而,与美国本土情况有天壤之别的是,超过七成在华美国企业获利丰厚,对未来5年在中国的运营前景“非常乐观”。
    这是近日两份权威经济报告对美国企业所作的“一忧一喜”两种结论。
    在美悲观在华乐
    美国商业经济学家协会(NABE)近日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有3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今年上半年会萎缩,而在今年1月,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只占10%。
    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通用承包商协会首席经济师、NABE最新调查的主持人西蒙森(Ken Simonson)表示,两次调查结果形成鲜明对比,现在的基调“极度悲观”。
    西蒙森进一步解释,“接受调查的企业对于本企业经营和美国整体经济走势的观点都很低调。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不足1%;没有企业认为上半年经济增长会超过3%。
    而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则赚得钵满盆满。
    中国美国商会、上海美国商会和华南美国商会最近联合发表《2008年度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公布了对商会7000家会员中的800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这也是中美商会第十次发布年度白皮书。
    根据这项调查显示,74%的美国公司在中国盈利,甚至是盈利丰厚;88%的美企2007年在华运营收入较2006年有所增加。
    调查还显示,89%的被访者对未来5年在华经营发展持乐观或者较为乐观的态度;78%的被访者表示他们比2007年更加乐观。
    美国第二大汽车商福特就是个例子。福特汽车近日公布2008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公司净亏损2.82亿美元。福特表示盈利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业务上升。2008年第一季度,福特在华总销量达到90791辆,同比增长47%。
    扩展在华业务成依靠
    上海美国商会主席考奎尔•拉德在公布调查结果时说:“总体来看,很多美国公司都计划在中国各地扩展业务。”
    《2008年度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83%的美国公司计划2008年在华扩大生产;23%的美国公司计划2008年购买一家中国公司;还有41%的美国公司打算把业务扩展到中国的二线、三线城市。
    “在华美国企业将业务向二、三级市场扩展,有两层含义。”上海社科院外国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李小钢5月6日对记者解释:“一层含义是生产地点的扩展,也就是将加工厂、生产基地放到二、三线城市;另一层含义是产品市场、服务网络扩展。”
    “实际上,随着土地成本的上升,很多在华的美资企业已经将生产基地向中、西部转移。”李小钢说。他预计,2008年在华美资企业将会先把一些中低档的产品市场、服务网络向二、三级市场转移,逐步实现梯度转移。”
    美国一位中国研究专家亚历山德拉•哈尼近日在一次讨论上表示,由于中国庞大人口和飞速发展的基础设施,使中国目前的制造业还不容易转移到越南等其他国家。
    不过在扩展业务的过程中,有接近80%的在华美企反映,主要困难来自吸引、培养和留住经理级别人才和技术人员。
    “这一问题背后有90%的因素是来自员工个人的,员工关注是否能在企业中获得个人发展空间,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位大型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对记者表示:“其余10%的因素是待遇问题。”
    中国内地市场成新方向
    《2008年度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的数据还显示,71%参与调查的美企认为,由于成本上升,在中国开展业务正在失去部分竞争优势。但是大多数被访公司都没有撤出中国的计划。
    上升成本包括劳工成本、税率、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等。哈尼认为,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8%,这会增加原材料,特别是石油成本;劳工短缺使得中国南部地区的工资成本增加。
    但李小钢认为,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带来的成本上升不会影响美国企业在华的经营状况。
    “2008年在华的美国企业还会出现盈利丰厚的现象,这种盈利模式还会持续。”李小钢说。
    李小钢认为,目前在中国市场生存下来的美资企业,目标产品定位在国内市场,本土化程度提高。“人民币汇率提升可能对这些企业在中国盈利还有帮助”。
    不仅仅是美资企业,日本和欧洲在华企业如今都不再把中国作为“出口基地”,而是作为面向中国国内市场的生产基地。据日本媒体报道,这些企业正急于通过扩大在中国市场的销路来弥补成本上升。
    “保护和保持业已开放的贸易关系应该是美中两国政府的共同承诺。中美两国经济的长期命运是跟全球经济相连的。”华南美国商会主席塞耶丁近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