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三角、珠三角主要以发展经济为己任不同,京津冀地区承载了更多的国家政治任务。其间,天津付出的成本最高。130公里,这是北京与天津两个直辖市间的距离。
天津在全国大棋局中的战略方位和功能不容长期缺位。实际上,北京一直是一个“单核”,其经济特性和政治功能决定了它无法向外辐射其经济发展成果,却只能越来越紧密地把商业吸附在自己的核心里。天津却可以当“领头雁”,服务于京津冀和环渤海的发展,乃至辐射东北亚。从地理区位上看,滨海新区处于环渤海的咽喉地带,是华北、西北地区通向世界各地最短最好的出海口,是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地点。从天津飞到首尔只要一个小时,到东京只是两个多小时。京津快速铁路开通后,京津通行时间仅需半小时。天津港的70%以上的货物,海关的55%到60%的货值,都是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天津以外的省市提供的,足见其物流运输功能之强大。
于是,在环渤海经济区崛起的总体战略催鼓下,2005年5月,北京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新的发展定位,不再提及“经济中心”,结束了京津争夺区域发展龙头的历史,北京的微妙让位为天津的上位铺了一条光明大道。天津市的角色被明确为“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天津滨海新区不仅将带动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可促进西部大开发,更将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青岛和大连所不能具备的。基于这种厚望,中央给予天津滨海新区在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多项“特权”扶持,冀望滨海新区带动整个北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引擎。
2006年,天津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登上了中国经济发展大舞台的中央,担负起引领中国经济未来的使命。